本网讯(记者 朱睿)筇竹笋是我县最具生态特色的传统农产品之一,也是许多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优势,加强林地管理促进提质增效,将小小的竹笋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今年34岁的李家富曾经是宜宾某天然气公司的员工,由于家人身体条件差,家里缺乏劳动力,大片的林地无人看管,李家富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天星镇沿河村发展。由于家门口便是大片的竹林,从很小的时候,李家富便与竹林有了亲密的接触,正所谓“靠山吃山”,他便想着通过竹笋来发家致富。
每到竹笋采摘的季节,李家富都要背着编织袋、拿着小刀,到竹林里采摘竹笋。今年,通过对竹林进行提质改造,李家富可采摘的筇竹林已经发展到了40多亩,一个人已经不能满足采摘的需求,他便雇了5个人每天帮他采笋,这样每天就能采600多斤的竹笋。
天星镇沿河村村民李家富说:“我有40亩竹子,每年的产量就是在7吨左右,价钱我们今年都是卖8500左右一吨,有4万块纯收入吧。”
现在竹笋已成了李家富一家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竹笋属于典型的季节性食物,除了每年4月份采摘的最佳季节,其余时间李家富要做的便是加强对竹林的管护。
“我们每年的竹子管理都是很简单的,每到6、7月份就用刀子把小的砍了留大的、留好的,把它薅来顶起,我们打笋子也就畅通,让它长得更茂盛。”李家富说。
为了提高筇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几年间,我县先后在细沙、银吉等村对2万多亩筇竹进行了中低产林改造,在保持筇竹林种群原生态繁殖的基础上,将人工培育和天然林保护、提质改造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优质竹种,提高筇竹产笋量。
记者从县竹产办了解到,现在我县严格按照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的新型产权制度,严格加强资源管理,由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负责管好自己的林地,不得擅自进入他人林地内采笋。笋农采笋过程中要做到护笋养竹、采小留大、采密留稀,确保竹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