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壮大大关县级财政收入的思考 - 园区经济 - bte365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经济之窗 > 园区经济 > 内容

对壮大大关县级财政收入的思考

时间: 2014-06-25 15:26:34 来源: 大关县委政府新闻中心 作者: 龚太华

大关县财政局党组书记 局长  龚太华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支持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更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有力、最直接的工具,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当前,我县已进入重大发展机遇期,但经济发展对财力的需求与可支配财力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财政是解决这些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培植稳固的财政来源;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财源后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税费征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我县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现状分析

(一)5年来我县财政收入基本情况

2010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80万元,比上年增收724万元,增长15.55%;2011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742万元,比上年增收1362万元,增长25.32%;2012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713万元,比上年增收1971万元,增长29.23%;2013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63万元,比上年增收1850万元,增长21.23%;2014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1620万元,比上年增收1057万元,增长10.01%。具体状况如下表:

   大关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状况表

 

项目

2009完成数

2010完成数

同比增幅

2011完成数

同比增幅

2012完成数

同比增幅

2013完成数

同比增幅

2014预计数

同比增幅

税收收入

3479

4186

20.32%

5104

21.93%

6542

28.17%

8078

23.48%

8620

6.71%

非税收入

1177

1194

1.44%

1638

37.19%

2171

32.54%

2485

14.46%

3000

20.72%

合计

4656

5380

15.55%

6742

25.32%

8713

29.23%

10563

21.23%

11620

10.01%

 

2010年至2013年,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较快,2012年增速达29.23%,创历史新高。2013年增速明显回落,2014年增速预计回落更为严重,全年预计增长10.01%,税收收入仅增6.71%,非税收入增长20.72%。我县财政收入的增长,一是靠投资拉动。近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从2010年以来,全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达9.32亿元,2013年,相关营业税收达 359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34.03%。二是靠非税拉动, 2013年非税收入达248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23.53%。

(二)3年来我县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1、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情况分析。

2010年大关县生产总值125873万元,至2013年已增长到217892万元,年均增长20.0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0年538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0563万元,年均增长22.8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4.8%,提高0.6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仍然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有学者观点,县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维持在20%比较合理,在西部非发达地区也平均在10%。而我县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不足5%,表明我县经济结构支持财政收入能力不高,经济的发展未能使财政收入有较合理的增长,政府可用财力有限,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   

2、财政收入分级次分析。

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9563万元增加至2013年的17242万元,增加7679万元,分别增长16.75%、26.45%、26.12%、13.06%。其中,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从2010年的4183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6679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例分别为43.74%、44.24%、42.87%、38.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538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056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例分别为56.26%、55.76%、57.13%、61.26%。财政总收入中,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关系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分享财政收入的关系。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高,说明我县作为贫困县的财政收入还有较大比例上划了中央和省级,相对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过大。

3、财政收入分税种分析。

一是主体税种占比不高。近三年四大主体税种收入完成情况见下表:(单位:万元)

 

年度

增值税

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四大税种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四大税种地方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

完成数

其中:地方25%部分

完成数

其中:地方16%部分

完成数

其中:地方16%部分

2010年

4233 

1058 

1734 

647 

104 

552 

88 

74.93%

55.46%

2011年

4593

1148

2245

1713

274 

552

88 

75.28%

55.70%

2012年

5367

1352

3035

1955

313 

568

91 

71.64%

54.98%

2013年

5927

1572

3595

1488

238 

635

102 

67.54%

52.13%

 

从上表中我县的四大主体税种增长情况和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看出,近四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长较快,但个人所得税增长趋缓,四大主体税种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每年都保持在50-55%之间。由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是中央、地方分享税种,中央分享增值税比率达75%、84%,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大幅增长和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我县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的增长,这已是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不高的原因。

二是一次性税源占比较高。近几年来,我县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一次性税源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14%、12.15%、12.77%、16.38%。我县耕地占用税主要来源于重点工程,随着重点工程的竣工耕地占用税均已收完,契税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烟叶税受种植面积、气候、市下达任务等因素影响变化较大,这些一次性税源占比较高,财政持续增收困难。

4、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比重分析。

2010年至2013年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77.81%、75.70%、75.08%、76.47%;与之相反,非税收入占比分别为22.19%,24.30%,24.92%,23.53%,除2013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收入质量有待提高。(详见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图)

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图

二、我县县级财政收入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经济基础薄弱,收入增长乏力。

目前我县经济基础薄弱,首先是工业发展总量过小,经济增长乏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县工业企业深加工能力不强,真正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县工业园区近年来新上的大项目,投资建设较大,目前还处于增值税抵扣期,收入的增长短期内难见成效。

其次是农业发展方式传统,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我县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各环节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量存在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导致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产品很少,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迟缓,收入增长有限,主要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商品流通服务和少部分房地产业;自身发展潜力有限,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

现行财税体制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非税收入规模占比较大,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质量下降。

(三)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财政收入下行压力较大。

受全国经济增长趋缓、价格涨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下行压力较大。此外,我县煤矿和非煤矿山关闭,直接或间接关联行业收入也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壮大县级财政收入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壮大县级财政收入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县发展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疲软、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积累形成的,要改变非税收入这种单一增长模式,我们需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培植稳固财源。财源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短期内难以见效,但它是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通过财税政策和资金方面有所侧重的扶持,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把优势转化为强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是加快财源建设,做强财政实力的根本出路。同时,继续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实行全面规范分类管理,才能建立起符合公共财政体制要求,以税收收入为主,以非税收入为辅的财政收入体系。

(二)壮大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

1. 加强财源建设。

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财政增收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加快我县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强产业壮大财源。一是围绕做强工业大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应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二是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天麻、核桃等特色农业产业,扶持产业扩大规模,以规模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三是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四是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以黄连河风景区为依托,积极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同时培育与旅游结合的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

2. 切实加强收入征管。

一是进一步完善自行申报为主、专管为辅的征管机制,将集中征收办法与传统监控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改进征管手段,建立和完善“财、税、库、企”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监督税务部门的征税行为和单位的纳税情况,减少税款入库的中间环节,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税收流失,保证税收的足额及时入库。三是加强税务稽查。大力推进税务稽查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稽查体系,对选案、调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实行合理分工、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制度,对重大案件的处理应实行公开办案,增加透明度。坚持不懈地开展对漏征漏管户的稽查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税源,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

3.加大招商力度。

壮大经济实力,单靠自身发展,难度非常大,必须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通过上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腾飞的目标。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发展背景下,资源成本较低,要抓住这个有利因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矿产、农业、旅游、社会事业等领域,开发资源,创业兴业。要充分利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切实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强力牵引作用和推动效益。

4.大力向上争资融资。

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还必须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当前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发挥融资功能,推动县城道路、农村公路、农村卫生、园区经济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要用资本运作的方法经营政府资产,盘活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包括国有资产以及专营权、广告权和冠名权等各类特许经营权等资源,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5.继续加大争取转移支付力度。

要积极主动配合项目单位争取项目资金,及时互通信息,加快项目上报,确定专人跟进,抓紧对口衔接,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和强大合力。要围绕专项转移支付,认真研究政策,透彻了解每一个具体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努力创造条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申报,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使条件还不成熟的项目尽快符合条件,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要把好统计口径,确保统计数据符合国家政策走向、符合产业扶植方向、符合项目特定条件,掌握主动权。项目有大有小,资金有多有少,产业有强有弱,要根据可能性大小及创造可能性的难易程度,以可能性相对较大的优势产业、优质项目为着力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

6.实行政府土地储备制度。

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不仅能解决筹资问题,也能增加财政收入,筹集政府偿债资金。投融资平台要发挥投资的作用,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收等方式取得土地,直接储备或进行前期开发后储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并以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按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供应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提高我县城市建设品位,拉动经济良性发展。

7.依法理财,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按照“控、压、保”和厉行节约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意识和“过紧日子”的思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 “三公经费”支出。全力保障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的需要,真正做到有保有压,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必须既开源又节流,妥善处理好理财与生财、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才能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