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苗族同胞都要吹奏芦笙。在我县的天星、木杆、高桥等乡镇的苗族村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芦笙的演奏技巧。
芦笙由发音管、笙斗和簧片三个部分组成,制作芦笙的材料为竹子、杉木、黄铜。竹子加工成发音管,杉木制成笙斗,黄铜铸炼加工成发音的簧片。其制作工序复杂,工艺考究,并非每个吹奏者都会制作。我县天星镇中心村白房子社的王杰锋便是少有的芦笙制作高手,他是王氏家族芦笙制作的第五代传承人,制作的芦笙技艺精湛、造型美观。王杰锋在制作芦笙时,在继承祖传制作芦笙秘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选料加工上,传统芦笙使用的簧片是黄铜锻制,王杰锋通过实践摸索,在高温冶炼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使锻制出的簧片增加了弹性和韧性,芦笙的发音更响亮,旋律更加悦耳。在制作工艺上和结构上,传统的芦笙为6根发音管,王杰锋在保持传统做法的同时,根据客户需要,分别制作出8管和10管的芦笙,创了当地芦笙制作的先例。目前,他制作的芦笙已销往四川的西昌、屏山、雷波,贵州的威宁、毕节及云南安宁、寻甸、昆明、昭通等地,还经常有部分市、县级以上的民族艺术团队成批订货。1992年中国第三届艺术节在昆明召开,云南100人的芦笙表演队使用的芦笙就全部出自王杰锋之手。大关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项目于2006年6月2日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目前昭通市唯一列入国家级的保护项目。5年来,以王杰锋为代表的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先后参加云南旅交会、昆交会、中国首批“非物”实物展及中国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展览、中国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产品博览会等。2006年10月,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对传承人王杰锋给予农转非、发给低保、迁进县城,租借房屋,帮助他收徒传艺。以王杰锋为代表的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芦笙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成为独具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合理利用民族民间工艺,打造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我县准备在黄连河风景区接待服务区范围内征地3亩,筹建一个面积860㎡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馆(包括传承馆和芦笙工艺展示厅),培养一支40人的芦笙制作技艺精湛、芦笙演奏、芦笙舞蹈精炼的表演队伍,丰富景区娱乐节目,增进游客对苗族文化的认识了解,提高游客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让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演奏能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代表性品牌走向全国,从而促进大关县乃至昭通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