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才兴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废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增加,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增多,农村饮用水源受到了污染,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农村饮用水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饮水安全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是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近期,由县卫生局牵头,对全县饮水安全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提出了现阶段解决饮用水安全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一、大关县饮用水基本情况
(一)大关县饮用水基本现状。县城:县城供水由市政供水单位即大关华兴供排水有限公司供应,持有效卫生许可证,饮用水管理制度健全,供管水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为100%,使用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索证100%。水厂只设简易水质检验室,每日做6个指标常规分析,每月的水质监测主要委托县疾控中心,每月抽检样品三个,分别为:入厂水、出厂水、未稍水。乡镇:乡镇供水方面,辖区内只有一家相对规范的乡镇供水单位即天星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未持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无健康证,建有部分管理制度和水污染报告制度,具有水质净化设施和水质消毒设施,但饮用水未定期送检。其余乡镇均采用直接饮水方式供应。学校:截至2014年7月,在县卫生监督所建档的学校单位有94户,除县城学校全部使用市政集中式供水外,其他乡镇学校大多都是自找地表水水源引至校舍房顶蓄积使用。未设置水质检验室和配备水质检验人员,也没有水质净化设施,未对饮用水进行定期消毒处理,二次供水池多数未定期清洗消毒。
(二)大关县饮用水监管情况。大关县共监测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2家,其中市政供水(县水厂)1家,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8家,市政二次供水点10个,市政末梢水监测点10个,乡镇及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单位11户,分散式供水点2个。2013年我县卫生部门对全县生活饮用水进行抽样监测,共抽检水样116个,合格48个,合格率41%。大关华兴供排水公司1至12月每月送三个样到县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全年共送检样品36份,合格30份,合格率为83%;抽检乡镇级学校自备供水单位11家, 水样22个,合格6个,合格率为27%,乡镇集中式供水及市政二次供水单位全年抽检水样58个,合格17个,合格率占抽检样品的29.3%,抽样检测中的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总大肠菌群超标。饮用水卫生全年共检查各类单位21家,出动卫生监督员72人次,车辆42车次。执法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出具了《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耐心的向被监督对象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
二、大关县饮用水存在问题
(一)饮用水源水质堪忧。首先是许多农村和学校都是自找水源进行简易储存使用,而且大多没有设立隔离警示区域,也没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容易遭到人为、火灾、牲畜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其次是水源严重不足,村民找到水源后一般都未对水源水进行任何检测就直接饮用,有可能造成长期饮用微生物或重金属超标或者对人体有其他伤害的饮用水。
(二)乡镇市政供水未真正建立。根据大关县2013年人口数据统计表明,全县总28.32万人,但乡镇及农村人口居多,而乡镇财力有限,无法负担供水工程的前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乡镇基本没建设符合要求的供水厂,让老百姓饮合格的自来水,个别乡镇仍处于缺水状态,把地表水(水库水、沟塘水)直接引到集镇饮用,特别是很多高寒山区还在用蓄水水窖储存雨水使用。同时乡镇供水制度不健全,在管理上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饮水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
(三)农村供水大多为简易自来水。农村饮用水基本上没有处理和净化消毒设施。几户人家联合建一个蓄水池,从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把山泉和山沟水引到池子里,就直接饮用。水体没有得到基本的处理,纯粹是天降水。有的地方居住分散,寻找水源困难,没有过滤消毒,就直接饮用山塘蓄水。部分农村人口饮水问题主要是依靠各自在池塘边或低洼处打井过滤浅层地表水解决,水井周边就是粪池或其他容易产生污染源的区域。在枯水季节,池塘、低洼地无水时,村民用水就得不到保障。另外,部分村民为了节省投资,使用的是不合格甚至是有毒的塑料管材,容易造成身体慢性中毒。
三、大关县饮水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农村饮水安全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有经费投入的饮水建设部门不懂管理,懂饮用水管理的部门没有经费投入。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协调沟通困难,未能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体制,存在“多头管水”的问题。农村改水的协调职能在昭通市爱卫办(市改水办),水资源管理和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职能在县水务局,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管职能在县环保局和县卫生局,城镇供水由自来水公司和镇政府负责。乡镇水厂管理主体较为复杂,经营形式有三种:一是由当地政府管理;二是由政府管理、公司承包经营;三是由政府管理、私人承包经营。大部分供水单位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业务水平较差,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熟悉水质处理工艺和相关的卫生知识,对水质未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测,水厂消毒设施不健全,饮用水管理体制混乱。
(二)水源缺乏有效保护。一是有很多农村人畜共用水源,临近的厕所和牲畜粪便离水源太近,周边农田中的农药、化肥、除草剂过量使用,加重了饮用水质的化学污染;二是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畜禽养殖(场)户没有合格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乱排乱放,造成水源污染;三是集镇企业、小作坊等粗放经营,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少排污措施,严重污染地表水;四是各集镇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集镇无污染处理设施,已经建成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作用发挥不好,造成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人为污染,更加加剧了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隐患;五是大部分农村水源防护条件差,有的水源建在坑塘边,有的制水区与生活区分不开,没有水源保护警示标志,取水井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使供水水质不能达标。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根据水务局提供的信息,农村饮水安全资金是按受益人口进行补助的,国家补助标准与实际需要的投资比例悬殊过大,加之市级配套资金少,造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低、规模小,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经过几年的运行,部分工程已不能正常供水。大关县水厂建设时,受当时经济和社会条件限制,供水管网大多数采用水泥管和普通塑料管,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加之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机电设备陈旧不堪,管网普遍老化。
四、解决大关县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农村饮水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农村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民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和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加快推动建设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特别是乡镇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村群众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确保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全面达标,分散供水工程水质基本达标。建议县政府专门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水务局、卫生局、爱卫办、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发改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全县饮水安全工作。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水务局负责饮水工程的规划布局,卫生局负责饮水工程的水质监测,爱卫办(改水办)负责改水,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找水和饮水工程用地问题,财政局负责统筹解决饮水安全资金,发改局负责饮水工程项目立项和水价核定监管。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新建改建一批供水工程,抓住发展规划的契机,充分利用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成果,精心编制全县饮水工程规划。在编制农村饮水工程规划时,必须与城市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对城镇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依托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辐射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对人口较多,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供水成本等条件适宜的地方,可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新建适度规模的跨村跨镇街联片集中供水工程。饮水工程建设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由水利部门组建项目法人统一组织实施。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严格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每年下达的项目计划、工程进度、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情况,要列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范畴定期公布,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三)强化监管,防治污染。饮用水源是老百姓的基本“生命线”,必须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力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一是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大力防治产业污染。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有污染的产业,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杜绝产业废水直接排放;三是积极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指导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处理和村庄河塘整治,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四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按照“户集、村收、镇(街)处理”的方式,集中建设(镇)村垃圾处理中心和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推进农村改厕和沼气池的建没,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确保饮水安全;五是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各水厂要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检测供水水质,并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对分散供水工程,可以定期检测与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确定监测点定期多次对饮用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时,建议设立水源地保护基金,每年对水源地进行环境改善和污水处理。
(四)加大投入,多方筹资。饮用水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解决饮水安全资金投入问题。一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策划包装一批饮水工程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二是可实施转让或合作经营的方法。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解决饮水工程建设所需的前期规划、设计和部分工程建设费用。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基金,用于集中供水工程消毒药品配送投放、运行设备更新改造、管理人员培训等。同时,整合农业、水利、国土、卫生等系统的相关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饮水工程建设;三是广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入改水项目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股份制经营,筹措改水资金。对农民自建的饮水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调动群众集资参与建设饮水工程的积极性。
(五)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饮水工程效益,要确保工程项目充分、长期发挥效益,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做到建管并重,明晰产权,落实责任,不断健全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努力提高运行效益,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运行机制。以政府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可由水利部门和受益镇组建管委会进行管理,也可尝试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明确责任主体。由民间资本修建的工程则由业主负责管理,在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前提下让经营主体有利润空间。分散式供水工程由受益户代表建立管水小组,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二是实行镇级水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极推行水厂经营权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镇级水厂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投标,水厂的所有权不变。现已被承包的镇级水厂按现行经营方式进行,合同到期后再进行公开招投标;三是进一步健全价格机制,用政府引导、市场定价、适当补贴的办法,形成合理的水价,落实工程的运行维护费用,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保证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协调电力部门对镇级水厂实行优惠电价、峰谷电价,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确保广大农村群众吃上“放心水”、“安全水”。
(作者系大关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