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是昭通市唯一腹心县,是出川入滇的咽喉要道,也是云南南北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立体气候明显。全县险关重叠,关镇坚固,“大关”因此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1721平方公里,辖8镇1乡,83个村(社区),有苗、彝、回等21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8.35万人。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29.4亿元,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24亿元,城镇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61元和6912元。
大关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秦开“五尺道”、隋筑“石门道”沟通南北,中原移民纷沓而至,荒芜之地得以开发。雍正六年(1728年),设大关厅,1913年改县,1916年划归云南省府。大关山川壮美,人文底蕴丰厚,历史上出了许多影响较大的杰出人士,尤其是在近现代史上,英雄志士、文人墨客、革命先驱等层出不穷,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把大关的历史映衬得更加辉煌。如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曾为云南省政府秘书长的吴良桐,著名文人龚自知,饱学之士张维翰,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罗占云。之后,还出了著名的政治家陈方、抗日将领曾万钟、爆破英雄孔宪章,他们都是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还有在中越战争中为保家卫国涌现出的英雄烈士邓文显、吴忠全、白兴才;当代,还涌现出了救火英雄李孝华、抗洪英雄秦孝顺和勇斗歹徒的刘远芬,他们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康富明,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王绍川等先进典型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大关人以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精神,靠钢钎大锤、锄头撮箕和人背马驮,用59个生命和数万人的血汗,经历19年浇筑了40余公里的出水堰。这些杰出人士和英雄人物所传承下来的,正是一种百折不挠、遇难愈坚、永不放弃、甘于奉献的大关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大关人民为建设和谐小康新大关而努力奋斗。
大关地处要冲 交通便利
大关县是云南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交汇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通南必经之地,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有名的“南丝绸之路”之要冲。麻昭高速公路、“213”国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彝岔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距昭通市机场60余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400多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1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交通十分便利。
大关地势险要 气候多样
大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5条河道和30余溪流纵横深切,复杂的地形构成众多雄关险隘,迭据之大小关口、关隘、关卡、关寨,构成名副其实的“大关”。境内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96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大关气候的真实写照。
大关山清水秀 资源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有优势用材林木和经济林木22种,天麻、杜仲等珍贵中药材133种。全县有筇竹10万亩,占全世界筇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国西南地区的43%,是名符其实的“筇竹之乡”;有18个矿种70多个矿化点,煤炭、石英砂储量上亿吨,还有一定数量的铜、铁、铝、铅锌矿等;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3万千瓦,已建成装机20.5万千瓦,电矿结合的产业模式成为全县工业的显著特点;我县有旅游资源点137处,涵盖黄连河瀑布群、青龙洞峡谷溶洞、罗汉坝原始森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云台山古道驿站“四片一线”旅游资源,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其中,国家AA级黄连河风景区游览面积107平方公里,景区内幽谷纵横、清泉涌流、千峰竞秀、万木争艳、景致迷人,有大小瀑布47处,享有“瀑布之乡”的美誉。
大关政通人和
全县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各族人民正向小康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小康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充分发挥交通、矿产、生物、人文“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产业培育、教育兴县、生态文明“四大战略”,着力发展新型硅矿工业、高原特色农业、养生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确保到2019年脱贫摘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第一产业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8.9%,第三产业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二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到2019年,全县6个贫困乡镇、6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7.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00元、12200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0%、12%以上。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广泛覆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更加充分。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是城乡发展呈现新格局,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城乡面貌大幅改善,城乡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镇绿化等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为支撑的新型城乡体系。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