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
时间: 2017-10-19 11:07:48
来源: 大关县新闻中心
作者: 黄静
尽管人到中年,夫疼儿恋,有一个稳定、温馨的小家,可在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只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存在的地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永远像冬天烧得旺旺的火炉,在最冷的时刻让自己迅速暖和起来的记忆,欢腾、快乐、踏实、温馨……
内心深处中的父亲,诙谐豁达、爽朗平和、宽厚慈爱、勤俭孝顺。父亲出生贫寒,是爷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双肩挑运货物挑出来的昭通师范生,生活上虽左磨右熬,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当了教师,后响应号召参军到了部队,退伍后放过电影,在物资公司跑过业务,在医药公司任过经理。写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嗓子、拉一手好二胡、有一门电器修理的好技术、做一手好菜……
父亲正是在教书的时候认识了母亲,彼此相爱中幸福结合,哪怕在物质条件最匮乏的年代,母亲和我们都在父亲全心全意的付出中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幸福美好。在困难简单的生活里,家像一块磁铁,把我们兄妹五人如螺丝般紧紧地吸在一起,相依相伴,相互支撑,形成合力,钉在心间。时间温暖着亲情,父亲的厚爱让我们的享受变成习惯,幸福而满足,直到一九九八年因病离开,我们才开始逐渐改变着这份“理所当然”的习惯,却久久难以释怀。
母亲是地主的女儿,却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时代一穷二白,在大舅的抚育下艰难地得到教育,才有幸跳出农门,当了老师,因此,骨子里至今还残存着小姐的骄傲和不屑。能认识父亲并相伴一生是母亲极大的幸福,相亲相爱中生养了我们姊妹五人,并携手将我们拉扯成人,虽是不易,却是满满的甜蜜、温馨。母亲是一个没有厨艺的女子,却会做很多花样的咸菜,家里有许多坛子,总会在适宜的季节被母亲弄得满满的,仅萝卜一样,她就可以做成泡萝卜、干萝卜爪、水豆薣萝卜爪、干蒜苔萝卜爪等品种,在生活艰苦的年代丰富着我们的餐桌。父亲也会将母亲做成的咸菜搭配出各种好吃的菜肴,什么咸菜洋芋汤、咸菜红豆汤、咸菜豌豆汤,由于简单、易做、可口、送饭,成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家常菜,不过在逢年过节,父亲还是会做咸菜扣肉、咸菜鱼。家常咸菜鱼也是父亲最拿手的菜,过去大关的河没有污染,每到涨水的季节,便可买到野生的河鱼,价格也不算贵,特别是大哥到天星工作后,更是经常买了带回来为我们改善生活。这时,父亲总是先认真地将鱼剖净,放上盐、醋等调料腌上半个小时,用菜油慢慢炸好,将咸菜切细后炒香,放上姜、蒜掺水煨涨后把炸好的鱼放进去同煮,火候到时,再放上沼海椒、葱、糖等调料即出锅,简直是鲜香可口,味美无比,每每想起都忍不住口水直流,直到现在,家里仍保持着这道传统菜。
父母的恩爱也使家更有吸引力。父亲对母亲的将就、体贴如涓涓细流般浸在家的每个角落,简单而厚重,耳闻目染中养成了兄妹们相互谦让、体谅、包容、奉献的品格,而大哥更是继承了父母全部的优点,孝道、忠厚、勤快、努力,虽是哥,却偌父。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俨然父亲的哥哥和母亲成为那块磁铁,将弟妹们团结在一起,不但让家跟父亲在时没有任何区别,反而更为紧密,更加团结。小时候,在家风甚严的家庭环境中,我和姐姐的行为举止常常被大哥严厉的管教,如热天在家穿拖鞋走动时发出啪嗒声这样的小事也是断然要被训斥的,更别说翘二郎腿这般的不良习惯。
大哥对家的付出和努力是我们的榜样,这份精神的感召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路模范引领着兄妹们加倍前行。在父亲去世的十九年间,母亲在姊妹五人的照料下舒心、硬朗,只是年事渐高的她由于小脑萎缩记忆退化得严重,虽对过去的人和事津津乐道,但对眼前的事却转身即忘,老朋友们也因此疏远了不少,所以对我们更加的依赖。傍晚时分,偶尔单独一人在家,害怕孤独的她就会不停地给我们轮流打电话,不管是谁,只要在电话里稍加安慰,她才能踏实,好在有哥嫂的长期陪伴和悉心照顾,如小孩般的她才能享受如此周全的幸福。这些年,昭通工作的二姐也会在夏天气候好的时候把母亲接去小住三、四个月,为大哥分担一下,但比起来感觉她还是更为依赖大哥,哥嫂也因此非常地辛苦,劳累。
大哥对母亲的尽心还体现在一些琐事上。在冬天,担心母亲用电热毯皮肤干燥,大哥每天都会早早地将热水袋冲好后把铺暖上。记得一次家庭聚会,高兴了的哥喝得大醉,被家人扶到客厅的沙发躺下,晕晕沉沉地一边呕吐不已,一边吩咐我们去为母亲冲热水袋,醉酒的他不知交待了多少遍仍放心不下,直到喊侄儿把热水袋从铺里抱出来拿与他摸了后,方能安心睡去。每天上班前,哥将鸡蛋先煮好,母亲起床后会自己剥了吃,可记忆不好的她有时竟会忘记。一次哥下班回来见鸡蛋未少,便问她为什么没吃,她却说,自己煮了糖水鸡蛋吃,哥到厨房检查垃圾桶后并未发现鸡蛋壳,终于生气了,问她鸡蛋壳丢在哪里的,母亲支支唔唔答不上来,只是说自己真的吃了,但不记得蛋壳丢哪儿了,弄得哥很是无奈。如果要去下乡,哥定会给我或三哥、五弟打电话,给母亲的生活安顿好,才会放心,可与之相比,却永远不及他一样尽心尽力,体贴周到……如此种种,哥把一家人的心都烘得暖暖的,我也常常用工作忙来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少了像哥对母亲那样的全心全意,很是歉疚,却因此深感幸福。
姐姐曾是八十年代的女兵,至今保留着军人的气质,在侄儿们的心中极具权威。她跟哥一样,对家的付出最多,总是家里家外操持着,特别是对侄儿们的关心都超出了我们当父母的,从而也决定了她在晚辈们心中的领导地位。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为方便照料,兄妹五人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大,虽都是独生子,却没有半点的骄横霸道,相处如亲兄弟般,直到现在仍传承着长辈们身上的良好品德,这也是我们最值得欣慰和骄傲的地方。或许是当过兵的缘故,姐姐的思想要前卫时尚得多,对现代网络的传播和应用显出超常的接受能力,因此与侄儿们多了许多话题,相处如朋友。特别是在三哥患病后,姐姐母亲般的关心让家充满力量,正是这样的力量把全家人牢牢地拧在一起,积极地帮助三哥与病魔顽强地抗争,这份割舍不了的亲情和爱胜过任何良药,使手术后的三哥恢复得很好,在经历了痛苦的放化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家人倍感庆幸的同时,更加坚信亲情的力量无坚不摧——因为我们彼此牵挂,所以能够战胜,没有什么是可以畏惧的!
其实,三哥是家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当时家里条件虽然不好,父母却将他送到昭通二中去读高中,寄厚望于他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不想高考失利的他不顾父母的劝说,决然报名参加当年的全市统一招干考试,高分考入县工商局早早地参加了工作,扎实让父母伤心了一段时间。比较而言,三哥要沉默得多,也没有我们勤快,总喜欢读一些杂书,很有思想性,常常不屑于我们在家中的闲谈和争论,还经常鄙视我在高谈阔论中表现出的肤浅和不学无术,关键时刻,也会批评两句。由于年龄相近,每次在自尊心遭受打击和伤害的情况下,还是会组织一些苍白的语言进行还击,但终因知识点的欠缺而自取其辱,最后只有用眼泪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愤慨,博取家人的同情和安慰。尽管这样,自己却在吵闹中获得了新知,也更加尊重和佩服他的博学和境界。
因为三哥不懂迁就,我以为他在我心中是被边缘化的,也时常感觉不像对待其他姊妹那样的在乎和放在心上,直到他生病给我带来的揪心之痛,我才深深地体会到那份割舍不了的兄妹情意是那样的浓、那样的烈……没有厚薄、没有彼此。由于害怕母亲伤心,大家商量后将三哥生病的事隐瞒下来,问起时都说外出开会学习去了,由于打不通三哥的电话,其他人又隔三岔五不在,时间久了在外听到些风声的母亲更是紧紧逼问,眼看瞒不住了,日夜守护的五弟见三哥能够说话了,才用三哥的电话拨通后让他们通话,不知情的母亲满心欢喜地在电话中问这问那,刚做完手术的三哥强打精神不忍打断的问话,时不时应答着她的疑问,直到母亲问够了,释疑了,方才将电话挂断。直到现在,母亲都不曾知道她的三娃生了病,照样像从前那样安排和指使他回去陪伴,与她聊天。没有任何欺骗和伤害的谎言成了我们对母亲的默契,却让内心的痛变得七零八落,虽小心翼翼,仍会被一些琐事碰得生痛。
在普通百姓家,总会对最小的孩子要娇惯些,可小弟身上丝毫没有那种专横跋扈的习气,对哥哥姐姐们都非常尊重和依从。一直做一些小打小闹的生意,由于生性豪爽,极讲义气,朋友很多,常常是表面风光,却也手长衣袖短,头尾不相顾,虽百般努力,勤奋操持,只是勉强维持,可他却我行我素,乐在其中。小弟是一个报喜不报忧把愁苦埋在心里的人,与他相处的时光总是放松而欢心。三哥手术也多是他跳上跳下,全力以赴担当着,一边安慰大家,一边悉心照料,让哥姐们踏实而省心了许多,还调侃说家里必须要有一个像他这样没有作为无所事事的人,关键时候可派上大用场,把大家的心焐的妥妥贴贴,舒舒服服。而我,就在兄弟姊妹的温情中一路蹒跚前行,与他们共同陪伴年謩的母亲尽享夕阳的黄昏。
(作者:黄静)